國文110李芷寧
我選擇《蘋果的滋味》作為可以代表台灣的一部電影。我認為這部影片雖然非常短,但是其中刻畫的時代背景、場景中的小細節都非常能代表美援時期的台灣,在早先的電影界,以台灣本土為主的電影比較少見,直到當時一波新浪潮電影的潮流才逐漸讓台灣人有「拍自己身邊的故事」的想法。雖然新浪潮電影也對台灣的電影產業造成了票房低落的負面影響,但我認為他們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若沒有這些片子,我們無法得知當時最真實的台灣的面貌。
國文110陳品榛
我選擇《雞排英雄》作為代表台灣的電影,整個故事的架構圍繞在傳統夜市上,儘管講述人們為爭取土地而抗爭的故事,但導演卻以幽默手法設計情節,將台灣這塊土地濃縮成小小夜市,裡頭擁有各具特色、象徵各地風俗的攤販,正如同生活在台灣的市井小民們,各自為未來打拼奮鬥。《雞排英雄》中有很多代表台灣的特色小吃,豪大大雞排、醃鴨賞、鐵板牛排,這些食物不單純僅是溫飽肚子,更是聯結社會與文化的重要橋梁!《雞排英雄》的導演葉天倫,曾在訪問中說過:「夜市是台灣最特殊的地景之一,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味覺與情感記憶。」,傳統夜市設立在台灣各個角落,他們不單單是販賣美味可口的食物,更是這ˋˋ些攤販們與民俗文化的緊密關係~
東亞系111 徐永巧《1895》
台灣電影對於日本治理時期著墨甚多。改編自客籍文學作家李喬名作【情歸大地】的愛情史詩電影《一八九五》《1895》顧名思義,就是描述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來台接收和客家人抗日的故事,它除了是歷史故事,也是近年來台灣首部以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反映了客家人重節義、家庭和族群認同的精神。
以這場「乙未戰爭」為背景,生動描述了客籍義勇軍領袖吳湯興與他妻子黃賢妹之間,一段歷經生離死別、互信互愛的動人愛情。 電影將一個男人為他家園犧牲的愛,以及一個女人對她男人無悔的愛,刻劃得細膩深遠、催淚感人。
請選擇一部能代表台灣或台灣文化的電影,
請設法看這一部片,並且介紹此片。
華語111林芹伃《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描寫離鄉工作的北漂子女阿梅在聽聞父親死訊後回鄉奔喪的故事,從起初的沒有實感,在辦喪事繁複又有些滑稽的過程中,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浮上心頭,到最後接受父親的離開,對失怙女兒的揣摩十分細膩,入圍多項獎項提名。站在分享台灣文化的角度來說,喪葬文化或許不太合適,因其屬於負面的情感,且喪禮是家庭私密的時間,別人難以體驗此一多元融合又意義深遠的儀式,但每個人都會面臨生離死別,走到生命盡頭之時如何獲得平靜是必須思考的哲學性問題。電影中出現許多台灣傳統,例如罐頭塔、戴孝、哭墓等等,藉描寫這些「合『禮』卻不合『理』」的習俗和發生的荒謬意外,在本應莊嚴的儀式裡營造出衝突的幽默感,能從這部電影瞥見台灣喪葬文化的一隅。
華語111 劉玉萍
台灣民俗電影 <<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是臺灣作家劉梓潔的作品,以散文方式敘述一個從彰化縣北上工作的青年返鄉奔父喪七日的故事,後來拍成影片。
劇情介紹:
《父後七日》並沒有刻意放大我們面對親友逝去時的悲痛焦點,也不著墨病床上的疾苦折磨。聽不到那些生離死別的吶喊,與受盡煎熬的哭泣。相反地,影片選擇另一種輕盈的角度。一方面重現片中女主角父親的樂天模樣,一方面則是單純地表達了喪禮面面觀。我們驚見原來辦喪事是如此大費周章,從喪禮需要的樂儀隊到靈堂擺設、何時該哭倒在棺木上,還得擠出掏空的眼淚。樣樣都是政治角力,眾人可能都說上一句話,你就得奉行,否則就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籤。在這些角力的過程中,其實無空思考眼淚的真正價值,也無心回想那些逝者的些許身影。只顧著能忙完辦理這場大拜拜,拜完了,淚乾了。或者是,從來就沒有好好留過一場淚,洗滌需要昇華的那些心靈。
《父後七日》呈現華人世界喪禮文化的荒謬,但也不只在這些荒謬上打轉。
道士吳朋奉在喪禮過程念的那些祭祀用詞,熟練地讓人感到有趣,不可思議。
還能在這些看似荒謬趣味的詞句中,綻放出感人能量。
華語111級 郭奕辰 台灣電影介紹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以1945年,日治時期的結束為背景。男主角阿嘉是失意的音樂人,不得已只好回到故鄉。他在故鄉找了份郵差的工作,他在許多信件發現來自半世紀前的情書。因為看不懂日文,他並沒有特別在意。而臨時組成的搖滾樂隊,團員個個有自己獨特的故事。練習過程中,基於各種緣故,團隊時常發生細碎的糾紛。然而,女公關友子無意中在阿嘉的房間發現那七封未寄出的信,才發現信背後的故事。在最後的演唱會中,阿嘉向友子告白,而樂隊的表演也完美達成任務。電影真誠的內容打動了觀眾的心。除了電影票房的成功以外,同時也讓電影取景地——國境之南屏東恆春,成為觀光勝地。音樂、島嶼風情、和交雜的臺語台詞,海角七號拍出最寫實的台灣風情。在愛情故事的背景之下,可以看到台灣鄉間民眾的日常生活。茂伯這個角色所演奏的兩弦月琴,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由台灣人發明的樂器,為傳統樂器和歌謠文化保存做出貢獻。喜宴辦桌也是台灣的特色文化,在電影中也有呈現出來。不僅如此,海角七號中也有加入原住民的元素,並成功推廣特色產品小米酒。《海角七號》中有許許多多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色要素,是一部適合在介紹台灣文化時推薦的電影。
社教111 張亦萱
台灣電影介紹──《陣頭》
這部電影取材自「九天民俗技藝團」的真實故事改編。內容如其名,是以台灣陣頭文化做為題材,敘述一名失意青年阿泰,透過做陣頭證明自我、追尋夢想的故事。最開始,阿泰只是一個不懂人情世事的莽撞青年,他和父親感情破裂,與團員缺乏溝通,整個九天在如此失和與貧困的情勢下,差點面臨解散。但在所有人互相打開心扉、化解心結後,九天最後也跨越各種阻礙,成功在文化祭奪得名聲。這部電影有熱情、有血淚,是個相當勵志且振奮人心的喜劇。看《陣頭》,不僅可以認識這個存續多年的台灣傳統文化,也能引導我們去思考: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下,陣頭文化所面對的問題。
華語111林禹彣
台灣文化電影《總舖師》
在台灣的特殊文化中,辦桌是個非常具代表性且特殊的一項指標性文化。而在電影總舖師中,導演陳玉勳把這項已經漸漸被取代的台灣文化,重新搬上大舞台,並讓觀眾能夠透過電影更加了解台灣傳統的總鋪師究竟是怎麼把一道道好菜延續下去的精神。
電影中女主角因為經濟因素決定回到鄉下和母親一起經營小吃店,但負債累累的他需要翻身的機會,因此在知道有辦桌比賽且得獎能夠獲得一百萬獎金的時候,他決定帶著已逝父親蒼蠅師所留下的食譜秘笈,與母親一同找回失傳的美味。電影中描述了接外燴辦桌案子的總鋪師,每次辦桌需要花費的精力與功夫,讓觀眾了解到這項台灣文化背後的辛苦與堅持;除此之外,導演更藉由比賽的菜餚,帶出了許多台灣過去的時代中,經典的古早味功夫菜。其中有許多的菜餚,都已經是現代年輕人完全沒有嘗過甚至於沒聽過的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雞仔豬肚鱉」了,這道經典的功夫菜至今已經快失傳了,而導演將這個台灣文化中極具特色的菜餚放入電影橋段,無非是想提醒現代的我們不可忘卻過去老一輩的祖先所流傳下來的精神。
這部電影中,導演將台灣特有的辦桌飲食文化介紹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他在電影中也透露出想提醒現代人必須將文化流傳下去的重要性,台灣過去的喜宴多半都是像辦桌方式的流水席,但如今越來越多人崇尚西式的作法,而辦桌文化逐漸式微,因此透過這部電影,能夠帶領我們再一次感受台灣特有的人情味,相當能夠代表台灣的文化精神。
華語系111 陳玉容
我選擇的是《海角七號》這部電影。雖然這部已經是12年前的片了,但是它在當年創下國片的票房紀錄,許多台灣人也把這部片視為必看不可的電影之一。
故事有兩個主軸,一個是60年前因戰爭而不得不被遣返回日本的日籍教師,寫了七封要給留在台灣的愛人的情書;另一個是失意的樂團主唱陰錯陽差地在家鄉屏東恆春的音樂表演會上,和幾個拼湊起來的成員演奏兩首暖場曲。
電影巧妙地將兩個主軸交織在一起,除了一般電影有的失意後重新振作、個性衝突的成員互相了解後一起做出成果、男女愛情等原素之外,還加上了特殊歷史時空背景下無奈又讓人牽腸掛肚的兒女情長。
華語111 凌秀萍
台灣文化電影- (雞排英雄)
這部以台灣夜市為主題的電影,描述這一群夜市小民的生活,他們為生活努力和爭取權益的故事。電影充分刻劃了台灣夜市的喧騰、人情味及豐富的台灣小吃,配上俊男美女的愛情故事,加上在地文化擊敗財團利益的結局,讓整部電影充滿俗民文化和草根情感。
綜觀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一部電影就像日常生活之中,這些演員們,如同那些會出現在你身邊和周遭的親朋好友。在生活中,有時你們打鬧、有時又一起哭笑,這一齣人生交響樂、又或說是小人物群的狂想曲,在一陣琴瑟和鳴、眾志成城的努力拼貼之下,結果,果然成功營造出那台灣特有的、經典的亂中有序感,圈劃了一團既和氣又溫馨的熱鬧氛圍。
華語111 金佳穎
代表台灣的一部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台灣有許多電影是具有代表台灣的文化,但我今天想介紹的電影,並不是傾向於文化的電影,而是在世界各國最為有名的一部台灣電影之一,更是在韓國非常受歡迎且無人不知的電影,因此我把它訂為台灣的代表電影。
≪不能說的秘密≫是台灣有名的藝人周杰倫所自編自導且自演的一部電影,也是他的首次編制的電影,他與其他主演桂綸鎂等人的配合之下,能在每一個畫面內拍攝出充滿愛情的情劇。電影內容是從周杰倫個人的經歷所製作成的,因此能讓眾多觀眾共享情節,並可以讓本國人回想高中時代當年的青春時光。更因為周杰倫又是台灣的有名歌手兼演員,因此電影更吸引大家矚目。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也是由他作曲,叫《不能說的秘密》,並由周杰倫演唱,因此這首歌也跟著電影所關注於人海裡。
本片首次在2007年韓國所上映,而又因為在2015年時,獲得韓國票選為最想電影院重溫電影第一名,在該國家再次的上映,而更加獲得韓國人的喜愛,周杰倫也是由此以來在韓國變得名聞國內外的台灣演藝人。本片不只是在亞洲國家很受歡迎,也使美國人所引人注目,甚至美國也有與中國聯合製作改編為舞台音樂劇。
我還記得當年,我也是因為看完這部電影才認識到周杰倫,以及不少的台灣電影,由此之後,韓國漸漸對台灣的演藝圈感興趣,也更加的認識台灣這個國家,身為雙重國籍的我,也因此對母國台灣所感到驕傲,這就是我選擇這部電影為代表台灣的原因。
國文系 朴埈亨
代表台灣或台灣文化的電影《雞排英雄》
這部電影主要是台灣夜市的故事,包含著夜市的文化、人情、小吃等。主角為夜市會長的(藍正龍)和記者(柯佳嬿),一開始主要是談到八八八夜市的文化與小吃等,可以說是對很多人熟悉的主題開始,所以電影中可以看到牛排、雞排、茶和保養品等食品,劇中也出現現在夜市裡可以看到的攤子,可以使觀眾更熟悉。中半部開始出現布袋戲的文化,可以看出男主角(藍正龍)的家有許多布袋戲的木偶,如孫悟空、尊武松等木偶,劇中也有類似布袋戲的演出,可以了解到布袋戲是跟台灣的文化不能離開的一部分,也出現台灣的小吃四神湯的介紹,所以也可以了解到對四神湯這個食物。後段主要是談到對夜市的存活問題,夜市可能被新建築取代的問題。導演把這些內容用幽默且加入感動要素演出,觀賞中可以了解到對台灣的夜市及傳統的文化和小吃。
華語系110 蕭雨貞 40684255I
台灣電影:《馗降:粽邪2》這部電影可以看到台灣的妖怪與神靈。特別有提醒「送肉粽」儀式中的「跳鍾馗」環節,以及「椅仔姑」這個流傳已久的台灣民間信仰首度曝光大銀幕。
l 電影的內容:《馗降:粽邪2》網紅灰熊和擁有靈異體質的佳敏在召喚椅仔姑儀式中完全失控,幸而得到路過的火哥相助。一心只想變成正常人的佳敏找到火哥,希望火哥可以幫助她。同時間,佳敏與火哥所在的小鎮卻陸續有人上吊身亡,因病無法送肉粽的阿西法師只好尋求昔日師弟火哥的協助,佳敏和火哥因此重逢,殊不知兩人卻一步步掉進邪靈的陷阱裡..
l 文化特徵:
ü 跳鍾馗:台灣宗教文化,
ü 送肉粽(臺羅:sàng bah-tsàng,白話字:sàng bah-chàng),又名送煞或喫麵線,是種民間的傳統除煞儀式,為臺灣喪葬習俗之一,所謂「肉粽」、「麵線」都是臺語的黑話,指上吊。 先民認為吊頸自殺的死者怨氣最重,只要有人上吊枉死,會一而再地尋人為替,以求自己的超度轉世。
ü 椅仔姑,或稱椅子姑、三姑,是臺灣傳說中已故的一名三歲女童魂魄,過去人們會在上元節、上巳節、中秋節的夜晚,以類似扶乩方式用椅子向她問事求卜。
凌秀緣
華語110 40684243I
台灣電影:《1895》
《1895》描述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來台接收和客家人抗日的故事,它除了是歷史故事,也是近年來台灣首部以客家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反映了客家人重節義、家庭和族群認同的精神。
💮華語111 黎德慧 電影介紹《紅衣小女孩》、《紅衣小女孩2》、《人面魚》
這三部電影都是我曾經看過的台灣電影,它們是出自於同一個製作團隊,而電影的知名度亦很高。而以劇情來說,這三部電影的背景故事的架構都是改編自台灣家喻戶曉的民間習俗事件、靈異事件,或者可以說是都市傳說,分別是紅衣小女孩以及人面魚,把過往的一些民間故事套入現今這個社會背景上,讓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能讓我們去體會到。而我認為這種都市傳說也是台灣風俗上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因為它反映了台灣本土的習俗傳統,你可以從中看到以前的人他們在懼怕着什麼事情、會怎麼去解釋它、會因此而延伸出什麼樣的習俗和解決的方式,這些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渠道去了解當代的社會面貌,以及他們的想法與思考。以文學的角度來說他們展示了臺灣的民間習俗故事,以歷史的角度來說他們努力的還原了當時的一些習俗與傳統,提供了他們可討論和研究的材料,以電影的角度來說,他們則很棒的對國際展現了台灣的電影及動畫技術,不管是站在哪個角度,我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們的電影,既能娛樂又能從中了解到更多與台灣有關的風俗、(當然,如果害怕的話就先不要)
華語111 洪柏霖 電影介紹《陣頭》
這是一部以台灣陣頭文化為中心的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主角阿泰的父親熱愛陣頭,希望兒子可以繼承他的團,但阿泰無意於此,導致與父親的關係越發變差。在幾經波折後,阿泰雖然回去做陣頭,但面臨更大的困難與考驗。正是種種的風霜讓阿泰從一個叛逆青年成長到能獨當一面,在陣頭文化上發光發熱。電影以陣頭文化為主外,同時也集中在父子親情以及青少年成長上,這給原本單一的題材添了更多元素,相輔相成。而阿泰的奮鬥為台灣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生生不息。
地理112 王詠珊
我選了《艋舺》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台灣青春黑道電影。裡面講述了80年代艋舺地區幫派青年兄弟愛恨情仇的故事。從電影可以看出早期外省人和本省人是不合的,而且外省人不會講台語這也導致衝突越來越大。再來是早期台灣文化的發源地基本與廟宇有很大的關係,他們非常敬重神明。黑幫的存在是為了各地區安全與次序,他們的勢力甚至還比警察勢力還大就相當於地頭蛇的概念。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如果有人越界黑幫老大就會派小弟去毆打對方。電影帶出台灣早期黑幫文化讓觀眾可以更深入了解黑幫的一生。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男主角的爸爸設計一系列計謀想要吞噬艋舺這一個地盤結果沒想到男主角是他的兒子,最後親手害死自己的兒子,電影也帶出混黑道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華語111 余政滿 40784244I
台灣民俗文化電影——《寒單》
“寒單爺”是台灣本土蠻重要的民俗文化。
此部電影有別於以往的賀歲片,主角間的愛恨情仇和兩大主角的兄弟情結合了台灣民間習俗“炸寒單”成為了最大的看點。電影中以胡宇崴所飾演的林正昆因失手炸死了自己的暗戀對象而放棄成為教師成為了自己看不起的資源回收且成為“寒單爺”為自己所犯下的過錯贖罪。藉由“寒單爺”是為神的說法,在成長之大徹大悟後接受鄉民們的砲轟洗去身上的罪惡,贖得累積的重重罪孽,後為感念而尊稱之。在這部寫實的電影下,讓觀眾們了解台灣民俗慶典活動,藉由「炸肉身寒單爺」象徵洗清自身罪念,導出一段充滿悔恨、嫉妒的贖罪電影。正因“炸寒單”是源自於後山台東,呈現台東的人文風情、街道景觀,電影也展現了台東純真的人情。
華語112 陳安琪
影片 : 《賽德克巴萊》
這部片是以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原住民抗爭事件--霧社事件為背景改編的,內容除了描述當時日本軍人對台灣原住民無情的欺壓與剝削外,也提到了許多賽德克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及信仰等,例如 : 獵首文化、口簧琴、祖靈的彩虹橋......,使我們可以藉由觀賞此片,更加認識跟我們同住在一個島嶼上的民族。許多時候,不同民族間之所以會產生衝突,來自於對彼此文化的不了解,例如當時許多日本人和漢人認為獵首是一種不開化且恐怖的行為,但這在很多以狩獵維生的原住民族群裡是種很普遍且榮譽的行為,一位男子獵得愈多的獸首(或人首)便代表他愈勇敢,能好好的保衛他們的部族。此外,通常人類會遭到獵首多是因為他們先無緣無故地闖入了別人的家園,可能又因為語言不通而使原住民們以為他們想要危害部族,才會導致此結果,所以這並非早期漢人想得狩獵行為,而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和不同族群的人溝通,努力去了解他們的文化及禁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社教111 李承翰
代表台灣的一部電影≪角頭2≫
這是一部台灣黑幫電影,本劇描述角頭「北館」的高國仁少年時的死黨劉健管訓後重出江湖,但隨著劉健在江湖上不斷挑起紛爭與衝突,仁哥與劉健從亦敵亦友到正式開戰,在江湖上掀起腥風血雨。角頭文化一直是台灣傳統的特色之一,「角頭」是臺語詞彙,原本是廟宇執事對祭祀圈村莊的宗教術語,後逐漸變成「聚落」的意思。在日治時期,地方上的有力人士,為了不受外人侵侮,挺身而出保衛地方,因而漸受眾人尊重,以人情義理為出發點,時常幫街坊鄰里調解糾紛,終成聚落的領袖,亦稱之「角頭」,多歷年所,此一詞彙逐漸變色,地方人士良莠不齊,某些據地為王、魚肉鄉民的土豪劣紳,亦自稱「角頭」,時至今日,「角頭」一詞已淪為黑幫之代名詞。
華語112 徐宇潔
《蘋果的滋味》為李惠仁導演改編自黃春明同名小說所導的紀錄片。50年代因韓戰的緣故,美國協防台灣海峽,此時台美關係的可說是極為密切,而此片則是記錄下這個被美國籠罩的年代下許許多多台灣家庭的縮影以及在美國影響下的經濟工商關係。可說是一部以喜劇手法來呈現的諷刺電影。
故事開始於一場車禍,窮困潦倒的工人江阿發在被美軍上校格雷的轎車撞傷後,被送進了如「白宮」的醫院,被鋸掉雙腿。本以為會因此失去工作讓全家失去唯一的經濟支柱,卻沒想到,劇情峰迴路轉,他的一家因禍得福,不但得到兩萬元的撫恤金,格雷上校還答應送他的啞巴女兒去美國讀書。江阿發一家頓時感到自己將來會生活無憂,就連來探望他的工頭都十分羡慕,還打趣地問他是否故意被撞倒。最後江氏一家人更在歡樂融洽的氣氛下吃格雷送給他們的蘋果,著或許就是幸福的滋味吧?
這部片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有台美生活上的對比(台灣狹窄陰暗的巷道與美國所建寬敞明亮的醫院)、認知的對比和情緒的對比讓整部片有了更豐富的層次,更加精彩。但這樣的手法也簡潔明瞭的令觀眾看出了當時台灣社會與美國社會的巨大差異。
《蘋果的滋味》中我對句台詞印象十分深刻:「咬到蘋果的人,一時也說不出什麼,總覺得沒有想像那麼甜美,酸酸澀澀,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這是不是正隱喻著台灣以主權獨立來交換美國的援助正如那蘋果的滋味一樣「假假的」呢?
東亞110 張彬
電影《海角七號》
電影用回憶的手法展現給觀眾,就是電影中有電影的場景。首先電影開頭阿公對孫女說「電影可以放二輪,但人生只有首輪沒有放二輪的機會,所以你要好好把握!」就像是給台語片的一個警告吧,讓台語片很能夠好好把握好時光不要辜負了好時光。
“一路邁向死亡,卻沒有事情可做!麻煩你有夢就去追。” 這句台詞讓我思考了很久,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人,有些人30歲就死了只是到80歲才埋葬。生活要是沒有了夢想,沒有了熱情那就像是等待著死亡沒什麼差別。電影中男主角從編劇到導演的夢想,雖然他有這個夢但是在女主角的鼓勵下他才鼓起勇氣來追夢。
追夢的路程是很艱難,期中導演導到坐了牢,最後才把電影拍完。就好像是針對台語或是針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所反應。這是一部很好的台語電影值得我們大家去觀看思考。用電影的片段來講述鄉土情懷和社會議題以及戀情等等的元素,有深刻的體驗到台灣電影真正的味道。
40585212I 李紘慈
我選擇的電影是—《陣頭》
許多台灣國片都十分優秀,但陣頭在我的心目中代表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新舊文化的衝突、創新和融合。電影敘述一個陣頭由傳統觀念中蛻變為新藝術文化的故事,在傳統與創新的兩者對立面中,很自然的以上一代父輩、這一代子輩做為衝突的代表。電影中達叔是篤信神明、信仰虔誠,維護傳統陣頭文化的九天團老團長,而自己的兒子阿泰完全不信神明,在三太子神像上塗鴉、跨過香爐、不了解擲爻意義,對陣頭完全不了解的人,在當上九天團團長後的種種行徑,從根本的價值觀就是完全衝突。
陣頭文化來自於〝宗教信仰〞,但在電影裡,宗教對於陣頭的重要性被刻意淡化,甚至出現反駁言論。當男主角提出「尊敬的是你、陣頭、還是神明?」的質疑,以及想要「不用開臉、不用扮神,也能讓人看得起的陣頭」的理想時,就將這裡的新舊陣頭從意義上轉為形式上的衝突。陣頭不再是敬天酬神的儀式,而是一場充滿藝術創新的表演秀。
這部電影除了讓非台灣人在觀影後能了解台灣傳統的鬼神、陣頭文化,更可以和現代社會接軌,觀影者反而能了解歷史、也讀出現代文化的面貌。
黃冬英40783051I 東亞111
《我的少女時代》
1990年代為背景的校園愛情故事,女主角林真心以回憶的方式回憶了她在高中時期的青春及初戀。她當時跟全校女學生一樣暗戀著學校的男神歐陽非凡,之後因為一封包含詛咒的幸運信讓她認識到了校霸徐太宇。有一天被林真心發現徐太宇喜歡的是校花陶敏敏,但是林真心跟徐太宇誤會歐陽跟敏敏在秘密交往後兩人約定組成「失戀陣線聯盟」,後來林真心跟徐太宇互相喜歡上了對方但是還是錯過了對方。最後在2015年林真心的偶像劉德華的演唱會又遇到了彼此。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1990年代的景象,片中所有的道具,從小道具原子筆,橡皮擦到大的道具回收桶,機車,雜貨店,校舍充滿了台灣1990年代的景象。不只是道具還有在學校發生的日常,被教官責罰,體現了當時台灣有教官制度的景象,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校園的文化。 這部電影不只是在台灣在世界各地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他的劇情讓很多90年代長大的人都很有共鳴也讓很多人因為這個電影認識了當時的台灣。
40684256I 黃麗煥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了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不會哼唱這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應該沒有吧!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一部有情懷的悲情大片,有「第一催淚哭片」之稱。1988年在台灣出品,該片講述了母愛的崇高偉大和感人的母子深情。影片從精神病醫生林志強留學歸國時講起,他在自己供職的精神病院中,偶然發現園中一位病人,竟是他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原來當初母親與父親相戀,可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為藉口拆散了這對鴛鴦,並為父親另外娶親。已經懷孕的秋霞無奈只能到鄉下投靠姨母。並生下志強,獨立撫養,母子二人感情很好。多年後,國榮之妻經證明不能生育,林家父母為了延續香火,想方設法讓志強離開母親,回到林家,認祖歸宗。秋霞為了讓兒子得到良好的生長環境和教育,忍痛割愛答應林母。但年幼的志強因思念母親。一次風雨之夜,志強在寺廟躲雨,秋霞遍尋不著。清晨找到時,志強已奄奄一息,昏迷不醒,但是林母還是要分開她們母子,秋霞大為激動,失足跌下樓梯,成了瘋子。18年後志強找到了他心愛的母親,並以一首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喚醒母親封塵多年的記憶。母子相認。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由此揭開。
母愛,是偉大的、是慈祥的。無私地為孩子付出,不求任何回報。
at 7:20 pm on Oct 5, 2020
地理112 王詠珊
我選了《艋舺》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台灣青春黑道電影。裡面講述了80年代艋舺地區幫派青年兄弟愛恨情仇的故事。從電影可以看出早期外省人和本省人是不合的,而且外省人不會講台語這也導致衝突越來越大。再來是早期台灣文化的發源地基本與廟宇有很大的關係,他們非常敬重神明。黑幫的存在是為了各地區安全與次序,他們的勢力甚至還比警察勢力還大就相當於地頭蛇的概念。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如果有人越界黑幫老大就會派小弟去毆打對方。電影帶出台灣早期黑幫文化讓觀眾可以更深入了解黑幫的一生。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男主角的爸爸設計一系列計謀想要吞噬艋舺這一個地盤結果沒想到男主角是他的兒子,最後親手害死自己的兒子,電影也帶出混黑道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at 4:20 pm on Oct 7, 2020
國文110陳品榛
我選擇《雞排英雄》作為代表台灣的電影,整個故事的架構圍繞在傳統夜市上,儘管講述人們為爭取土地而抗爭的故事,但導演卻以幽默手法設計情節,將台灣這塊土地濃縮成小小夜市,裡頭擁有各具特色、象徵各地風俗的攤販,正如同生活在台灣的市井小民們,各自為未來打拼奮鬥。《雞排英雄》中有很多代表台灣的特色小吃,豪大大雞排、醃鴨賞、鐵板牛排,這些食物不單純僅是溫飽肚子,更是聯結社會與文化的重要橋梁!《雞排英雄》的導演葉天倫,曾在訪問中說過:「夜市是台灣最特殊的地景之一,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味覺與情感記憶。」,傳統夜市設立在台灣各個角落,他們不單單是販賣美味可口的食物,更是這ˋˋ些攤販們與民俗文化的緊密關係~

at 10:27 pm on Oct 15, 2020
華語111 洪柏霖 電影介紹《陣頭》
這是一部以台灣陣頭文化為中心的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主角阿泰的父親熱愛陣頭,希望兒子可以繼承他的團,但阿泰無意於此,導致與父親的關係越發變差。在幾經波折後,阿泰雖然回去做陣頭,但面臨更大的困難與考驗。正是種種的風霜讓阿泰從一個叛逆青年成長到能獨當一面,在陣頭文化上發光發熱。電影以陣頭文化為主外,同時也集中在父子親情以及青少年成長上,這給原本單一的題材添了更多元素,相輔相成。而阿泰的奮鬥為台灣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生生不息。

at 2:35 pm on Oct 16, 2020
華語111 黎德慧 電影介紹《紅衣小女孩》、《人面魚》
這兩部電影都是我曾經看過的台灣電灣,它們是出自於同一個製作團隊,而電影的知名度亦很高。而以劇情來說,這兩部電影的背景故事的架構都是改編自台灣家喻戶曉的民間習俗事件、靈異事件,或者可以說是都市傳說,而我認為這種都市傳說也是台灣風俗上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因為它反映了台灣本土的習俗傳統,你可以從中看到以前的人他們在懼怕着什麼事情、會怎麼去解釋它、會因此而延伸出什麼樣的習俗和解決的方式,這些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渠道去了解當代的社會面貌,以及他們的想法與思考。以文學的角度來說他們展示了臺灣的民間習俗故事,以歷史的角度來說他們努力的還原了當時的一些習俗與傳統,提供了他們可討論和研究的材料,以電影的角度來說,他們則很棒的對國際展現了台灣的電影及動畫技術,不管是站在哪個角度,我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們的電影,既能娛樂又能從中了解到更多與台灣有關的風俗、(當然,如果害怕的話就先不要)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